伊斯坦布爾海峽,又名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一個介於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海峽。旅遊勝地和歐亞邊界。海峽長30.4公里,最寬處寬2.4公里,最窄處寬708米,最深處深80米,最淺處寬27.5米。它將黑海連接到北部,馬爾馬拉海連接到南部和地中海。它是黑海沿岸國家走出海洋的第一個門戶。兩邊的懸崖陡峭而危險。
伊斯坦布爾海峡大橋建於1968年,建於伊斯坦布爾海峡最狹窄的部分。1973年10月正式通車。這座橋全長1560米。兩座塔橋之間橫跨海峽水面的大橋長1074米,寬33米,高64米。橋的兩端有一座「門」形的塔。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體由兩根粗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11300根 5mm的鋼絲纏繞而成,支撐整個橋面。橋中間有一條白線。白線的東邊是亞洲,西邊是歐洲。這座橋可以並行駕駛六輛汽車。如果橋上滿是汽車,西岸的橋塔將向內傾斜86厘米,東岸的橋塔將向內傾斜90厘米。大風時,橋會左右擺動一兩米。然而,沒有危險。這座橋是歐洲和亞洲最大的鋼索懸索橋,也是世界第四大懸索橋。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兩岸大橋燈火通明,水面銀光閃閃。它反映了古堡、清真寺、房屋的影子和岸邊的森林影子。它色彩斑斕,充滿神奇的色彩和獨特的情趣。
1985年12月4日,土耳其政府、日本和意大利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峽大橋。新建的大橋橫跨海峽歐洲部分的希沙呂斯蒂和亞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間,距離第一座大橋以北約5公里。大橋全長1510米,跨海部分1090米,比第一座橋長17米。它是世界第六大懸索橋。大橋高64米,任何遠洋巨輪都可以自由航行。橋面寬39.4米,可平行通過八輛車,比第一座橋寬兩車道。整座橋沒有橋墩。它由兩側107米高的兩座橋塔組成,由兩根77厘米厚的鋼纜牽引。每根鋼纜重9500噸,由16128根厚度為5.38mm的鋼絲纏繞而成。從遠處看,海上的伊斯坦布爾海峡大橋像一條巨龍躺在它的旁邊,非常壯觀。
伊斯坦布爾海峽大橋的東岸是亞洲,西岸是歐洲。伊斯坦布爾原有的老城區建於西岸金角灣以南的海角上。今天,它仍然保留着前王朝修繕過的城牆。在城市蜿蜒的古街上,有許多寺廟和塔樓,而寬敞筆直的阿塔圖爾克大道和獨立大道兩旁都是高樓大廈和樹木,這清楚地表明這裡有各種東西方文明。